《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弗朗茨·卡夫卡——严厉的自审者(3)


连载: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鹏
 

  “乌鸦们宣称,仅仅一只乌鸦就足以摧毁天空。这话无可置疑,但对天空来说它什么也无法证明,因为天空意味着,乌鸦的无能为力。”我在这样的句子中读出了彻骨的寒意。敏感脆弱的卡夫卡,孤单无助的卡夫卡,他是一个不肯轻易放过自己的人,他的所有努力,都在一步步将自己推向绝望的边缘。他曾经这样写到:“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社会像一堵牢不可摧的高墙,将他与希望、快乐隔开。他只能在内心的事情中生活,在虚构的生活中寻求真实的慰藉。而对于那些现实事务,我更愿意相信是他借以抵达内心的不可或缺的载体。或者说,之所以会产生现实中的那些所谓尴尬和折磨,正是因为他对内心世界,对艺术品质的始终固守。他是属于艺术的。真正理解他,只能从艺术的角度切入,只能依靠感觉。一切企图从他的出身、家族、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及性格特征、生活遭遇、社会环境和时代风气等等入手去寻求明确答案的尝试,都注定是徒劳的。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在卡夫卡的手杖柄上则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很多人据此认为卡夫卡是懦弱的。我觉得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且他直面“障碍”的勇气,恰恰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卡夫卡在1914年4月2日的日记中只写下了这样的两句话。一个真正懦弱的人,是不可能如此坦然地把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与一次纯粹的个体事件相提并论的。或许在他看来,一场现实的战争并不一定会比一次内心的冲突更为重要。他所始终关注的,是自己某一时刻对某种情境的心理体验和认识,是人性中的最为真实的部分,正如克里玛所评价的那样,卡夫卡描绘和捍卫了人类空间中最个人和内部的东西。

  一个柔弱的天才,面对他并不喜欢的生活,写作成为他活着的惟一的理由和生命的全部意义。为了写作,他牺牲了爱情、健康,甚至生命。他只活了41岁。九卷文集中,只有一卷是在他生前公开发表的。他的日记和书信长达3000多页,篇幅超过了他的创作。他太孤独了,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听懂他的倾诉。他只有选择自语,选择日记和书信。他在渴望理解的同时又在拒绝理解,他在有意无意间把自己与世界划清了界限,即使不够决绝,但他至少去做了,并且始终都在竭力维护这种“界限”,用手中的笔,用心中的忧虑与恐惧。他的拒绝,实质上构成了另一种更为真实的介入;他以写作方式进行的抗争,最终还是将他带入了绝望的境地,一份平静的绝望的境地。

  “如果一个人不能提供帮助,那就应该沉默。任何人都不应该以他的失望来恶化病人的处境,所以我的涂鸦应该销毁。”这是他洞察生存真相后对自己发出的忠告,所以他在临终前要求将书稿付之一炬。可他的友人布罗德先生并没有按照卡夫卡的遗愿销毁书稿,反而将其整理出版。作为朋友,他违背了朋友的嘱托;然而,作为一个人,他尊重了另一个人的劳作以及更多人的“财富”,保存下一份个体与世界之间曾经的抗争。它抚慰了,并且将要继续抚慰那些后来的漫长岁月,以及在那些岁月中的不屈的灵魂。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卡夫卡都是真实的。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能够幸运地体会到这种真实。一个不关心精神事务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抵达他的内心世界的。

  ……

  在一个物欲时代,很少有人去在意精神上的锤炼。卡夫卡及时提醒了我们。他在我们的心灵之上,说出了我们的困苦与无助。他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他只是毫不隐瞒地说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那些疼痛、忧虑与恐惧,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仅此而已,但这是何其珍贵的啊。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为卡夫卡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争论不休。其实,卡夫卡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以及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并非是最为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深远的影响背后所隐藏着的深层次缘因。这是卡夫卡研究者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写作的,或不写作的人——的事情。

  在一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在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和冷漠的现实之中,卡夫卡的日益凸显绝非偶然,他告诉我们一些内心的事情,一些与痛苦和挣扎有关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恰正在从我们的躯体和生活中一天天地剥离出去。在这种充满伤痛的剥离过程中,我在心底时常默念着卡夫卡的名字,这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提醒……

[上一篇]  [返回]

老周博客 | 老周光改日记网 | Saunter Trainz
Copyright © 2013 - 老周博客 版权所有.